在偏遠地區及離網供電場景中,傳統閥門控制系統常因電力供應不穩定或成本高昂而受限。太陽能風光互補電動閥的出現,通過整合風能與太陽能發電技術,為流體控制領域提供了高效、環保的解決方案。以下從工作原理與應用場景兩方面展開分析。
一、核心工作原理:雙能源互補與智能調控
太陽能風光互補電動閥的核心在于將風力發電機與太陽能電池板結合,形成互補供電系統。其工作原理可分為三個階段:
能源采集階段
在日照充足時,太陽能電池板將光能轉化為電能,為閥門執行機構供電并同時向蓄電池充電;當夜間或陰雨天光照不足時,系統自動切換至風力發電模式,通過風力發電機將風能轉化為電能。這種雙能源互補機制確保了系統在24小時內的穩定供電。
智能管理階段
電能管理控制器作為系統的“大腦”,實時監測光照強度、風力大小及蓄電池電量。當太陽能發電量過剩時,控制器將多余電能儲存至蓄電池;當風能發電量充足時,系統可優先使用風能供電,減少對蓄電池的依賴。例如,上海湖泉閥門集團有限公司的產品通過智能算法優化能源分配,使系統在連續陰雨天仍能維持72小時以上穩定運行。
閥門控制階段
電動閥門執行機構接收來自控制器或遠程終端的指令,通過智能無刷電機驅動閥門開閉。電機采用低發熱設計,配合無線通訊模塊(如LORA技術),實現手機、電腦等多終端遠程控制。例如,某水利工程中,管理人員通過手機APP即可實時調節跨流域調水管線的流量,響應時間縮短至3秒內。
二、典型應用場景:從野外到城市的綠色覆蓋
偏遠地區基礎設施
在戈壁灘、高原等無電網覆蓋區域,風光互補電動閥廣泛應用于水利灌溉、天然氣輸送等領域。例如,內蒙古某風電場通過該技術控制輸氣管道閥門,年節約柴油發電成本超20萬元,同時減少碳排放150噸。
市政與工業自動化
城市供水系統中,該閥門可替代傳統電動閥,實現管網壓力自動調節。某水務集團應用案例顯示,系統通過GIS定位與異常報警功能,將管網漏損率從12%降至5%,年節水超300萬立方米。
環保與應急領域
在生態保護區監測站、災害救援臨時安置點等場景,風光互補電動閥為污水處理設備、應急供水系統提供獨立電源。2024年某地震救援中,該技術保障了災區臨時供水閥門的72小時不間斷運行,獲應急管理部表彰。
三、技術優勢與未來趨勢
相較于單一能源供電系統,風光互補電動閥具有三大優勢:能源自給率超95%、運維成本降低60%、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減少80%。隨著儲能電池效率提升與物聯網技術融合,未來該技術將向“光儲直柔”微電網方向演進,實現多閥門集群協同控制,為全球綠色轉型提供關鍵基礎設施支持。
聯系QQ:
聯系郵箱:DS13564775333@163.com
傳真:86-021-62677999
聯系地址:上海市嘉定區馬陸鎮瀏翔公路1908號
掃一掃 微信咨詢
©2025 上海湖泉閥門集團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備案號:滬ICP備11010885號-7 技術支持:儀表網 Sitemap.xml 總訪問量:546599 管理登陸